寺院門樓
寺院須彌座佛臺蓮花座
石雕須彌座原是佛教造像的底座,由印度傳來。須彌即須彌山,是印度佛教傳說中的世界中心,以須彌山作為佛教造像底座以顯示佛的偉大,須彌座傳入中國以后,常用來承托較為尊責的建筑,如官殿和廟字中的大殿等。石雕須彌座由圭角、下枋、下泉、束腰,上泉、上枋等幾部分組成。
寺廟建筑下面的須彌座,有使用花崗巖也有使用漢白玉石砌筑而成,高大簡潔,氣勢非凡,它不僅凸顯了黃瓦紅墻的三大殿的富麗堂皇,更顯出其不同一般的高雅與不凡。
蓮花須彌座就是須彌座雕刻以連花紋為主,并且蓮花形象非常突出。一般來說,連花須彌座的蓮花主要雕刻在上、下梟處,這樣的蓮花須彌座可以用在言殿建筑中,也可以作為佛教造像的基座。而比較突出的蓮花須彌座,除了束腰,甚至是包括束腰在內,全部為蓮花衡,并且大多是從束腰處開始,上下各為仰俯蓮避形式,這樣的須彌座大多是作為佛教造像的基座。
不同的須彌座有不同的雕刻,雕刻的多少也不盡相同,而是繁簡有異。雕刻最少的須彌座是僅在束腰部分實施重,而上下枋、上下梟都不施難刻。
在須張座的束腰部位,常常雕刻有椀花結帶紋,椀花結帶是由交錯纏繞的花草加上兩端的飄帶組成的紋樣,椀花結帶紋的花紋優美大方,線條柔順,風格飄速。裝飾性極強。
在帶有雕刻的須彌座中,比僅在束腰處作雕刻稍復雜的做法是:在束腰和上枋處,或者是在束腰和上下枋處,分別施以雕刻。
在帶有雕刻的須彌座中,除了僅在束腰處作雕刻和在束屢與上下枋同時做雕刻的形式外,還有滿布雕刻的形式,即在束腰、上下枋、上下梟處都施以雕刻,這是須彌座雕刻中最為復雜的一種,當然,它的裝飾性與藝術性也更強。